最新动态
当前的位置:首页  最新动态  新闻动态
汪品先院士谈周怀阳教授《自然》杂志研究成果
发布时间:2013-02-26        浏览次数:1609

      新学期开学前夕,从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传来好消息,由周怀阳教授作为第一作者完成的研究成果《支撑马里安隆起亏损地幔的薄洋壳证据》作为主题论文在2月14日出版的最新一期国际权威刊物《自然》(nature)杂志正式发表。这是我校教授作为第一作者在《自然》杂志发表的第一篇论文,也是我国海洋地质学界发表的首篇《自然》杂志第一作者论文。
        近日,人民日报、新华社、光明日报和解放日报、文汇报、新民晚报等社会媒体以《同济教授挑战“地幔羽”假说》为题纷纷对此作了报道。对于我国海洋科学界和同济大学来说,这一研究发现受到国际关注和认可的意义还远不止于此。“这是中国科学家在深海硬岩石研究领域取得的突破性成果,是中国在大洋岩石圈研究上头一回出彩。”汪品先院士说,“中国从1990年开始在国际海域进行资源勘探,这次能在基础研究上取得重大进展,对于中国的大洋事业来说,是一个很大的鼓舞!对于同济大学的海洋学科建设来说,也将是一个很好的促进!”周怀阳教授的研究发现源于他担任首席科学家的2010年中国大洋协会DY115-21V航段。自1990年起,中国大洋协会积极致力于国际海底开发,先后在东太平洋、西南印度洋获得7.5万平方公里和1万平方公里资源勘探区。“中国大洋专项在全球性基础科学问题上出彩,这是头一回。这表示中国大洋矿产资源勘探开始进入科学前沿,的确是一个好消息。”汪院士说。
  “这项研究成果也标志着中国的深海研究,正在从‘软岩石圈’向‘硬岩石圈’拓展。”汪院士说,以同济大学为代表所开展的我国当前的深海研究,基本上都还只是针对深海的“软岩石”,即“沉积岩”展开研究;尽管我国在深海“软岩石”研究领域已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,但在“硬岩石”研究领域尚未有任何地位可言。“这篇论文,是中国科学家在深海‘硬岩石’研究领域取得的一个很好的成果,具有标志性。”
        这一成果,也是中美科学家联手成功合作的结晶。这一合作模式为汪院士所推崇,他认为“很值得提倡”。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,通常的国际合作模式是我们给别人提供本土的研究材料、数据,由别人进行深加工。而这一次周怀阳教授和Henry Dick教授的合作并非这样,是中、美两国学者并肩作战,共同做世界性的题目。“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,中国要想快速进入国际学术前沿,就需要与世界上的强者联手。”汪院士说,“这同时也启示我们,中国的地球科学要转型,不要仅仅是讲中国的事,做关于中国的研究,还可以做世界题目。这一成果的取得,为中国地球科学转型、中外科学家创新合作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作用。”“这对于我们同济海洋学科建设来说,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。”汪院士指出,地球科学面临新的发展阶段,将地球表层与地球深部结合研究“行星循环”,是地球科学未来的发展方向,而目前我们对地球深部的接触和了解还很少。由同济大学牵头组织的南海新一轮大洋钻探计划,已定于2014年1月启航,瞄准的也是这类题目。“南海的深部与表层的关系,将是我们着力主攻的重大科学问题。只有进军深海大洋,我们才有可能比较快地走到地球科学的前沿阵地。”汪院士说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来源:新闻中心  发表时间:02/26/2013 

Copyright@ 2012 同济理学部